4月15日下午,图书馆在莲花街校区5号楼5502教室举办了一场主题为“Deep,不止于Seek”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我校信息学院人工智能领域专家肖乐副教授主讲,吸引了众多师生参与,旨在通过理论讲解、工具演示与上机实践相结合的形式,系统指导师生从“工具使用者”向“深度思考者”“知识创造者”与“知识共享者”进阶,探索数字化时代学术创新的多元路径。
讲座中,肖乐老师以“不做简单的tools user,而要做seeker”为核心理念,提出“目标导向”的工具选择策略,引导大家从“会用工具”进阶为“善用工具”。通过对比秘塔、ima等工具的差异化功能,结合科研场景案例,阐明如何根据任务特点精准匹配工具,实现效率最大化。同时,针对学术研究中的思维瓶颈,他深入剖析了“提问的艺术”,强调“优质问题驱动深度思考”的科研逻辑,并现场演示如何通过构建智能体(Agent)固化高频问题模板,将碎片化思考转化为可复用的知识资产。
在“注意积累,学会做creator”部分,肖老师展示了“千问Agent”的构建方法,通过调用MCP协议连接大语言模型与专业数据库,定制个性化研究助手,显著提升文献综述、实验设计等环节的智能化水平,助力学术成果的快速落地。
最后,聚焦于“命运共同体,成为sharer”,肖老师分享了秘塔、ima及豆包等平台的分享策略,探讨了微信公众号运营、UI设计与用户体验优化等实用技巧,鼓励大家通过分享实现知识的传播与价值放大。本次讲座全程设置上机实操环节,参会师生在肖乐老师指导下完成了MCP框架部署、知识卡片生成等实践任务。
此次讲座不仅完成了技术赋能的“授人以渔”,更实现了思维范式的“破界升级”。数字化转型要求师生兼具工具应用能力与系统化思维。这种理念革新与实践指导的双重赋能,正是构建“智慧学习生态”的核心要义。今后图书馆将持续推出“智能工具×学科研究”系列讲座,建设学术创新支持平台,助力我校科研生态高质量发展。

讲座现场
(稿件来源:图书馆 文/杨君 摄影/杨君 审校/苏洁 审核/孙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