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阅读推广 > 悦己读书会 > 共读一本书 > 正文

第50期:《局外人》

【来源: | 发布日期:2019-11-04 】

悦己读书会第50期:《局外人》

 

 简介:

•作者介绍: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1913—1960),法国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的大师。1957年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奖获奖作家之一。

•本书介绍:《局外人》是阿尔贝·加缪创作的中篇小说,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该书形象地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荒谬"的观念:由于人和世界的分离,世界对于人来说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而人对荒诞的世界无能为力,因此不抱任何希望,对一切事物都无动于衷。

阿尔贝·加缪的《局外人》通过塑造莫尔索这个行为惊世骇俗、言谈离经叛道的“局外人”形象,充分揭示了这个世界的荒谬性及人与社会的对立状况。莫索尔的种种行为看似荒谬,不近人情,实则正是他用来抗击这个荒谬世界的武器。


书评1:没妈的孩子像根草——《局外人》经得起时间检验

台湾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主题歌唱到:“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这不,默尔索刚失去了母亲,在需要得到安慰的时候,不但没等到安慰,却被荒诞的法庭施以“精神暴力”判了死刑。

默尔索是个独生子,善良宽和。看透了整个人生,他认识到“所有的人无一例外都会被判处死刑,幸免不了。”有了这样的认知,他自然就剥去了生生死死问题上一切浪漫的、感伤的、悲喜的、夸张的感情饰物,而保持了最冷静不过,看起来是冷漠而无动于衷的情态。

默尔索原本是与母亲相依为命的,爱自己的母亲。奈何他与母亲交流不多,再加上默尔索挣钱不多,为了母亲生活的更好些,更快乐些,于是将母亲送进养老院。“母亲”很快适应了养老院的生活,并且有了一个蓝颜知己——“未婚夫”以及一群好友。就这样“母亲”在养老院度过了三年最后时光,在那里无疾而终了——妈妈一定感受到了解脱。

默尔索得知此信,他不愿意妈妈死去,想立刻见到妈妈,于是赶到了养老院。随后,顺利地将“母亲”入土为安,就离开了养老院。

逝者已往矣,生者还要继续活下去。我想,在“母亲”的遗愿里一定是想黙尔索长久的、好好地活,因为黙尔索是“母亲”生命的继续啊。

默尔索是个善良宽和的人,什么事都顺其自然,对自己宽容也对周围的人宽容,对任何事情也顺势而为,淡然处之。有着自己的小确幸,生活得舒舒服服。

不幸的是,“母亲”去世不久,默尔索卷入了一场是非,他好心办坏事,糊里糊涂地枪杀了一个陌生人。这属于过失杀人,理应轻判。然而,根据法律程序,默尔索一切都得由辩护律师代言,实际上已经丧失了辩护权。默尔索感到:司法当局“将我置于事外,一切进展我都不能过问,他们安排我的命运。”身为一个杀人犯,在母亲葬礼上没有哭,拒绝看母亲的遗容,不记得母亲的年龄,葬礼后与女友浪漫等等个人小节,被法庭妖魔化,结论是默尔索“毫无人性”与“脱离社会”。检察长:“是的,我控告这人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亲。”必须从严判决:死刑——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是取决于某种观念与意识形态。

在法庭上面对着他的人性、精神、道德的践踏与残害,默尔索被排斥在局外,正是现代法律虚伪性的表现形式。默尔索在感受到人的生存荒诞性的同时,又面临着人类与社会意识形态的致命压力,这是他双重悲剧的要害。要不怎么会说“没妈的孩子像根草”呢!

我记得有人这么说:“孝——论心不论行,论行,天下贫儿无孝子。”

我们以后还是就事论事为好,千万不要上纲上线,给什么人贴上标签。大千世界,形形色色,“除非我们能钻进人的皮肤里,和此人一起生活,才可以彻底了解他。”(《杀死一只知更鸟》)。请你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身边人。如果你身边的人都是草,你就是个草包;而如果你身边的人都是宝,你就是聚宝盆啦。(悦玉霞)

书评2:《局外人》——对抗荒谬

《局外人》的篇幅不长,它讲述的,是一个公司的小职员默尔索在海滩上无意犯下一宗过失杀人罪,而法官审判这件案子时,并非依据他的杀人罪行,而是根据他没有在母亲的葬礼上哭泣等一系列生活细节,最终将他判处死刑。

默尔索的案子放在十九世纪尚不完善的法律体制和尚不发达的科技水平下来看,将其判处死刑我想并不荒唐,然而对其审判的过程却充满了荒谬。作为被告人的默尔索,无法在法庭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能在内心发问“现在到底谁才是被告呢?”;法官及众人,不注重案件本身,却根据他没有在母亲的葬礼上哭泣、在母亲的葬礼上喝牛奶抽烟等生活细节认定他“罪不可恕”,最后的宣判“我控告这人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亲”甚是可笑,让我们怀疑起来,这究竟是对杀人案的判决,还是对不在母亲的葬礼上哭泣的道德审判?加缪那句“在我们的社会里,任何不在她母亲葬礼上哭泣的人,都有可能被判处死刑。”让我脊背发凉。

法官对待默尔索的态度让我想起那个13岁杀人男孩舅舅对他的辩护“他是一个听话的孩子”,好在现代完善的司法制度讲求证据,很难想象,放在“任何不在他母亲葬礼上哭泣的人都有可能被判处死刑的当时”的当时,一个杀人犯会否因为他平日里道德行为的“表面光鲜”而被免除死刑呢?

之前讲过我喜欢默尔索这个人物,现在发现也并非是喜欢,只是敬佩他面对法官时遵从内心的声音,面对神甫时,对一切充满把握的傲然姿态,以及对自己信仰或不信仰自由的坚守。许多人觉得他冷漠甚至到可恶的地步,批判他对母亲没有爱,然而哭与不哭,只是出于本性,有些人生来情感枯涸,我们为何要以自己的道德标尺来衡量他人?他对于玛丽的求婚回应“结不结婚都可以”,对于雷蒙也是“做不做朋友都可以”,由此可见他对世事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我也不认为这是冷漠,毕竟他还喜欢日光浴,他还注意到天空的颜色、闻到夏天傍晚的气息,可以看出,他和我们一样,热爱生活。只是每个人的需求不同,他与世俗的需求相异,因此显得与社会格格不入。

说到底,也是因为在这个荒谬的世界中,默尔索显得过分真实,他不逐大流,只听任内心的真实想法,行为不被他人左右,这才逐渐成为这个世界的局外人。而真实世界的我们,很多时候却并不能做到完全置身事外的局外人。口上说着做自己固然很容易,然而正如古龙所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许许多多的社会法则制约着我们,有时我们的行为难免与内心的真实想法相悖。虽然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但内心是我们的最后一块净土,“人生在世,永远也不该演戏作假。”即使在行为上做不到完全自由,我们也永远不能欺骗自己的内心,永远不能向荒谬的世界妥协。(张静波)

书评3:我的人生,与你无关

你可以诋毁我,可以谩骂我,可以diss我……这些我都不在乎,我的人生,我的思想,我愿用我的生命来守护。

“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寥寥几句,默尔索的形象跃然纸上。一个似乎冷漠,一个对世界懒洋洋的他。

小说以流水账的形式,简单勾勒了默尔索的一生。

加缪的这本书是存在主义的代表作。存在主义是指无神论,人道主义。无神论在书中体现的清清楚楚。默尔索曾多次拒绝信仰神。他不得不说:“当我想摆脱一个我不愿意听他说话的人时,我就作出赞同的样子。”而人道主义,则是注重于人。虽然很隐蔽,却存在于这本书的各个角落。主角默尔索就是一个非常真实的人。他存在于当下,注重于当下。不念过往,不期待未来。反而使他能够专注于现在。在他入狱之后,他看天看地,阅读,回忆,享受着自己的生活。

局外人,默尔索就像是一个局外人一样冷冷的看着这个荒诞的世界。他是感情上的局外人,他是审判中的局外人。迷迷糊糊,似对似错的谈了一段即将步入婚姻的爱情;莫名其妙又随心所欲的开了四枪,卷入到一场夺人性命的纠纷;最后,无动于衷的加入了一次无关自己的脱离局外的司法审判。

他一直很孤独。那些朋友,爱人都只能陪伴一时,缓解一时的孤独。而真正的孤独是要自己解决的。他做到了,在监狱之中,他得到了生命的灵魂上的解脱。他明白了这个世界的荒谬与可笑,也理解了这个世界的真诚与美好。

就像最后一段描写的那样:“面对着充满信息和星斗的夜,我第一次向这个世界的动人的冷漠敞开了心扉。我体验到这个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爱,我觉得我过去曾经是幸福的,我现在仍然是幸福的。为了把一切都做得完善,为了使我感到不那么孤独,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声”他解放了自己后,孤独的绝望的爱着这个动人的世界。

当然,在最后我想要说的,用一句话来表达:“做你自己,然后去承受你为换取个性而付出的代价”——就像文中的默尔索。(刘若琪)

书评4:《局外人》书评

要谈谈荒谬吗?那要讲到猴年马月?

我们总说,生活远比银幕更加戏剧。荒诞的剧情或许在许久之前就已经埋下了伏笔。莫尔索的犯罪事实就在眼前,就如同阳光一样赤裸裸地摆在了这里。那时人们更是看出这宗案子背后的阴暗面,看出了犯罪内心的阴暗。

要去奋力争吵吗?要去高声怒吼吗?

都不如莫尔索的看清、看淡,适时地从这样地生活中把自己抽离出来。

其实所有人都明白,人的一生并没有什么是值得活的。眼光放宽,我便知道,三十岁死去和七十岁死去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因为无论你什么时候死,其他的男人女人还是会照样生活下去,世界依然旋转不停。 历史和个人的生命一样,轻得不能承受,轻若鸿毛,轻如尘埃,卷入太空,明天不复。

与其揪着道德的衣领考察是否真实善美,与其像其他人都在为自己的目标而孜孜追求,倒不如像莫尔索这样思考、行动,那生活会不会简单一点?

明白生命只是一个过程而已。明白人生的痛苦来自于人们对生活目标的错误选择,对生命价值的错误判断。去关注生存的瞬间——存在开始于每个瞬间,过去的已经不存在了,未来的还没有到来,真正存在的只有当下这一个瞬间,任何一个瞬间都已经寄托了所有的过去与所有的未来。

像莫尔索这般活在当下,冷漠也好,怪诞也罢,执着着眼下的生活,无所谓未来会发生何事——假如你陷入了生活的某个陷阱里,倒不如就这样适时地这样思考。

还好世间有莫尔索,给我一处清净安放自我。(金心瑜)

书评5:《局外人》书评

加缪的《局外人》很薄的一本小书,关乎法律,关乎人性。

书上讲的是一个懒洋洋 、淡然超脱、缺乏上进、与世无争、冷漠无聊、安分守己的公司小职员默尔索,在他母亲去世的时候,他在母亲遗体前喝了杯的门]房给牛奶咖啡,抽了-只他认为无伤大雅的烟,他在母亲下葬后的第二天约会了女友,看了场电影游了个泳,所有这些,原本只是这个小职员平庸的日常生活里的小小屁事。

然而,在他杀了人后,这些生活细节却在司法的程序运作和审判中被大大的妖魔化了,他被推断成为了“叛离社会”、“毫无人性”、“罪不可赦”的冷血渣渣,而这些导致了他预谋杀人罪名的成立,他被“以法兰西人民的名义"判处了死刑。但是,他被判死刑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他杀了人,而是大家忍受不了,忍受不了--他不像所有人一样在母亲去世时痛哭流涕,不像所有人一样应该想看一 眼他母亲遗容,不像一般人那样服从上司安排去巴黎工作,不像其他恋人一样答应玛丽结婚是因为爱情,。在大家眼里,他不是这个文明与人性的社会里的正常人,他没有按照既定的社会规则表演,他违背了这个社会早已约定俗成的条条框框,他是个和社会脱了节的人,他是个异类或怪胎,他是个局外人,他无处容身,他“必须’受到质疑和谴责。

在庭审中,法庭对他如何杀人并不怎么感兴趣,却揪住他的生活细节持续不断地对他的精神、人格、灵魂进行鞭伐,对于这么一位被‘遗弃”的被告,他本需要抗辩、需要作出解释,可是他的律师仍旧叮嘱他“别做声,这样对您的案子有利”,最终,等待他的是“斩首示众”。

在书的最后,“为了把一切都做得完善,为了使我感到不那么孤独,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声”,通过对默尔索的内心活动的描写,可以看出默尔索对这个具有荒唐的制度和错误的法律体系的社会的失望,放弃了对这个别扭结果的反驳。(曹政)

书评5:最安静的绝望者

你有没有一刻觉得,事实上世界与你无关?

“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搞不清。”这样的开头可能会让我们不知所措,但还是被这样的开头所吸引了吧。至亲之死竟无法激荡起默尔索内心的涟漪,他漠然地参加完母亲的葬礼,然后急于去和女友约会。

母亲的死仿佛全然无碍默尔索生活的运行,如果偏要有,只能是那天刺眼的天空、油亮的柏油路以及混杂的令人眩晕的气味让默尔索比平时多出本能的反感和疲倦。

书中沙拉马诺老头与一条狗相依为伴,但他却时时咒骂狗,而当狗真的走丢时,他始终难掩内心的无力与哀伤。雷蒙怨恨情人的不忠行径,想方设法报复泄愤,但当他真的失去情人之后他却颇为留恋。老人与狗、雷蒙与情人的关系都是相斥相依,默尔索与母亲也是如此。

从某种程度上说,默尔索并非麻木不仁,他以一种更为本质的、不加修饰的情感反应面对纷杂人事。

大部分人总是表里不一,他们做的往往并非他们内心真正渴望的,他们都有一种群居意识,惧怕被疏离与排斥,惧怕孤独无依靠。”但默尔索却是一个冷眼看世界的独行侠。他始终拥有着实实在在的心灵的感受。

我大概永远不会忘记,默尔索临刑前的眼神和那句:“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看,对我发出仇恨的喊叫声。”(王蒙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