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阅读推广 > 悦己读书会 > 共读一本书 > 正文

第52期:《水果猎人》

【来源: | 发布日期:2019-11-18 】

悦己读书会第52期:《水果猎人》

 

简介:

作者介绍:亚当·李斯·格尔纳,加拿大人,职业是水果猎人。他耗费数年周游世界探访地下水果世界,是《纽约时报》《美食家》《GOOD》等杂志的撰稿人。代表作《水果猎人》是他的第一本著作。

本书介绍:水果猎人,咋一听有点像我们的水果采购员,其实不然,实则就是专门跑到人迹罕至的地方,寻找那种还没有进入市场的稀有水果品种。他们愿意为了水果跋涉万里,穿山越水,不一定是真的想尝到它们的美味,而是纯粹的理性上的质性上的去看它们,研究它们。水果猎人对水果的狂热和好奇是最为珍贵的。正如福柯所说的好奇心,是要与我们所熟稔的一切断绝,去发现其中的奥秘。万物有灵,感知自然,水果与人类便会一直处在相互促进和感知的阶段。

书评1:《水果猎人》感想

从初遇时的粉色少女封面,到把书名“水果猎人”看成“水果恋人”,如果不是提前被剧透这是一本关于水果的故事,我差点就以为这是一本甜甜的恋爱小说了!

不过,当我看完这本甜甜的“水果传”后,我觉得将书名改为“水果恋人”也无可厚非,毕竟本书的作者亚当·李斯·格尔纳对于水果的挚爱程度甚至可以说是比拟爱人的地位了吧!他是那样小心翼翼地对待水果呀,每当发现一种新奇水果后,就像发现什么绝世珍宝一般,蹑手蹑脚地剥开她的外套,毕恭毕敬地咬上一口,闭上眼睛,仔细回味她的每一寸芳香和属于她的独特气息,直到任其包裹自己的每一丝味蕾,才肯罢手。

你以为这样就结束了么?

不。作者还要了解每一颗果子背后的动人故事,非要弄清楚个前世今生才算完吶,这样算算,写一部水果传怕是远远不够了吧,足足写出一部“水果上下五千年”也不足稀奇了吧。(哈哈,原谅我笑出了声音)

但是,或许这就是作者的独到之处了吧。明明是一本研究水果的正经论文式文章,却叫他写的如此妙趣横生,将水果形容是:水果,不像是表面所见的那么简单。红心,黑眼,好像储满阳光蜜意的小胶囊,滴流出晶亮之血,…;吃到或见到榴莲或达拉菠萝蜜似乎能刺激我们的脑皮层里的原始潜因,让我们心跳加快,就像千万年欠我们的祖先欢欣雀跃的跳上树端、食指大动时那样;“如果说苹果反射了太阳的光芒,那么这只色彩暗淡的梨(就像夜空一样黯淡)则是从自身内部迸发出星光的”……看到这里,原谅我,我不得不说—我真的想吃自助酸奶捞了!

不只是鲜花的花语,连水果也是有她们自己的独特语言的,她们用她们妖娆多姿的身形倾诉着那些我们从未了解的水果猎人的角色,奇特绚丽的地理,悲伤偷渡的故事,是那些好奇心指引着我们发现她们,抵抗遗忘。

最后想说,你总说我们该自由的追求自我,可这个世界不只有红花,还依然有绿叶。(潘璐)

书评2《生之爱》——《水果猎人》展奇迹

心理学家埃里希.弗罗姆在1964年创建术语“生之爱”,用以表述生物拥有生命和成长的天性。这一假说指出:面对死亡之时,有机体可以通过接触生命系统来维护自己的生命力。生物自卫本能是一种确保互助而多种生命形态,共同存活的进化机制。

读《水果猎人》意味着深入了解水果书呆子,水果走私贩,发掘水果的探险者,膜拜水果的信徒,创新水果的发明家,水果警察,水果强盗,素果人等等。

“谁不爱水果——成熟、漂亮的水果——伟大造物者手中的无价恩惠?”“它们代表了世界上一切美妙之物。”没有了它们,人类根本不可能出现。果实让我们大开眼界。“它们吸引眼球、吸引鼻子、吸引味蕾。”

12世纪的诗人伊本.沙拉把橘子比喻成处女的脸颊,热火之炭,被爱情之苦催热的泪花,黄晶枝条上的红玉玛瑙珠。水果令我们诗兴大发,比喻连连。

水果在每一种气候环境,每一种地域都能生长。不管何时何季,只要花开盛极而衰,就会生长出果实。水果就是花的胚胎受精的结果。因而,水果都是爱的结晶,芳香家族联姻得到子孙后代。

果实包着种子种子携带基因密码,日后将发育出整株植物。果实肩负双重任务:既要保护、滋养种子,又要帮助种子传播。

种子很擅长行走天涯。有些果实把自己的命运付诸无形的风。它们随风飘摇,飞到距母树数公里之遥的新居;它们有的自带降落伞,有的生着轻盈的羽绒,能飘然下降。还有的果实会游水。如同救生艇一般顺流逆流,在遥远的岸边搁浅时便生根发芽。钩在衣服上,搭你的车横穿乡镇的刺果也是果实。还有的果实自力更生,用夸张的自爆来散播种子。被吃掉,也是许多果实播种的办法之一。水果为了种子自我牺牲只希望能远走高飞,植物和其他生物有着同等希翼:生存和繁殖。

过去,种子是植物复制自己,繁殖后代的唯一途径。现在,人类可以更快速有效地帮助它们大批繁育。水果刻意而招摇地发送信号,招蜂引蝶,也惹人注目。怪不得我们为其痴狂。水果让我们渴望,从而投胎再生。显然,双方都在进化影响对方得能力,都想借由对方继续生存。

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在《生与熟》中写到,食物加工的出现“标志着自然向文化的转变。”盖伦认为,水果的裨益无外乎是让人放松。只有经由人类栽培,果实才会改良,才会选择性地催生出令人向往的特点:种子更小,果肉更多,口感更精纯。

“一战”前后,科学家发现了维生素让人们终于认识到,生食水果不仅仅有益健康,还是必需的。水果世界永远在进化中。

水果也是灵光,激发了无数革新。桑椹是人类发明纸张、丝绸和刀叉的起因。最初,许多乐器都是用水果做的。

可以吃的植物多达数千种。我们连五分之一都没尝完,谁也不行。进口水果仍然要经过复杂的流程,要面临生物学,经济学和地理政治学的挑战。更糟糕的是只有少数人知道的水果大部分都没有高额产量,长途运输只会带来弊端。而它们的成熟期又很短暂。

两难之处就在于:水果看似纯洁,有益健康,但传播水果的过程必须忍受妥协,接受很多权益之计,以至于我们吃到水果的时候,它们早已丧失了令其与众不同的本性。不管消费者购买农民生产制造的什么食物,总有十几个人从事包装、加工和运输的中间商获得最高的利润。水果终能出现在我们面前,这件事本身就不啻英雄传奇。

水果的生命周期已被生物化学生长抑制剂和激素抑制剂大大延长了。食品业界用一个术语形容这种含混的季节性:“全球四季常夏,”意思是:一切都买得到——也也总是平庸货色。

保护一种水果的最好方式莫过于创造需求,让更多人向往它。毕竟,水果想要被吃掉,以利繁衍。

作者认为自己了解得够多了:足够让他明白,他永远也问不够;足够让他在无穷尽面前保持敬畏。大自然绝对是未完成形态的。水果仍在进化中。

看完《水果猎人》,我对水果刮目相看!我了解到世界上有7—8万植物果实是可食用的,我们吃的大部分食物仅仅来自20种农作物,世界真奇妙!我知道水果最好买回来尽快吃完,越放越不好吃;以后尽量多吃时令水果,口味最好!我懂得感恩——水果经过了许许多多人的辛勤劳动才能来到我身边,我要珍惜每一个水果!如今我们可以经常食用喜爱的水果,一定要多吃水果,自己健康了,也让水果得以繁衍——双赢!(悦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