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阅读推广 > 悦己读书会 > 共读一本书 > 正文

第76期:《红色家书》

【来源: | 发布日期:2021-11-19 】

悦己读书会第76期:《红色家书》

简介:

破损的纸张,不再清晰的字迹,岁月流转,却不曾让这些年代久远的家书褪去色彩。史砚芬、骆何民、李云鹏、冷少农、许英、朱杏南……烈士们的红色家书,字字滚烫,句句感人,表达了共产党人为信仰而奋斗、为未来美好中国而牺牲的强烈愿望。让我们穿越时空,通过一封封家书,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深入理解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书评1:

翻看宏大的历史,似乎都是英雄们的史诗,但窥探历史残章的一角,才发现细节之处异常地打动人心。

   看多了主旋律文章的我,并不认为这样的书能多打动我,当我认为不过是又重谈一遍历史书上的陈词滥调时,一篇“壮志未酬身先死”却突令我动容。

   “壮志未酬身先死”讲述了很早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李骝先在参与中国共产党后一路与党共患难、共命运,却最终牺牲在新中国建立后征粮剿匪的前线的故事。1950-1953剿匪斗争,这段经常被掩埋在新中国光辉事迹之下的残酷史实,却在这本书中展现了其面纱。我敬佩于李骝先敢为人先、勇于奉献的精神,却又叹息其倒在了胜利前的最后一夜;感动于其在前线却仍惦记家里的孝心,又震惊于剿匪斗争的残酷。

   无数先烈都是这样,在书信中充满了对生活、对家人无限的憧憬与希望,却不知其会在哪一次战斗中就悄然离去,但即使这样,也依然有无数先烈们奔赴战场,抗日、解放是如此,保家卫国仍是如此。

   不知不觉,感到如今的和平似乎有些虚幻,感觉自己的生活似是太过平淡。战争离我们很远吗,上上辈的事情,好像挺远的;战争真的离我们很远吗,仅仅几十年的跨度,如今紧张的国际局势和局部热战,战争离我们一点都不远。

而如今,我能做的,除了缅怀先烈,铭记他们的理想,更应该是继承、发扬和传承他们的精神,这样,他们的牺牲,才是真正值得的吧…                                        (杨佳奇)

书评2:

红色书籍,我们能想到的,是那些宏大的,壮烈的场面;惊艳的,传神的遣词造句;时代的,传奇的背景。这样的红色书籍于我们而言,读起来既虚幻又遥远,像是捏造的一般。《红色家书》虽然也是以遥远的战争年代为背景,但内容却更加真实,更能让我们感同身受。它的作者不止一人,它的作者文化素养或高或低,职位或大或小,但是每一个都有共同的身份——革命战士。
    他们的用词很普通,很贴近我们的生活,在书信中甚至有大量的错别字,一下就让我感到亲切,而书信中的细碎的情节,就像是我们坐上火车和身边的人闲谈一样。
    那些铁骨铮铮,百折不屈的战士为了信仰,甘愿抛头颅洒热血,为了人民,不怕刀枪,不怕子弹。透过书信,我们看到了这些铁血战士的亲情、友情、爱情,战火中心心念念的故乡,深夜里冷暖交织的梦。他们不再是那崇高的卫国英雄,而像是我们披上戎装了的亲朋好友。
    即便是面对敌人的枪林弹雨,说着"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慨然赴死的夏明翰,在生命结束前,却写下深情的话:对敬爱的母亲,他有着“儿女不见妈妈两鬓白”的自责;对亲爱的大姐,他有着“大姐为我坐监牢,外甥为我受株连”的愧疚;对深爱的妻子,他又有着“红珠留作相思念,赤云孤苦望成全”的眷念。
    家书虽陋,却情谊绵长。多少战时的书信,跨越了时空与我们相见。也许书信早已昏黄脆弱,但其中的情却是如同陈年老酒,愈来愈浓,愈来愈烈。我们应当去感受它,去理解它,去通过它更加深入的了解我们革命烈士的精神,更好的传承红色基因。(李俊希)

书评3: 红色犹长存,家书抵万金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悄然碾过玉砌雕栏,珠帘画栋。在时光的泱泱长河中,我们见过多少沧桑变幻,见过多少英雄的铮铮铁骨,一封封浸染红色的家书,透过初心,连着向往,存着革命必胜的信念。

摩挲信纸,掩卷深思,我早已耳熟能详的,我至今从未见到的,我苦苦追寻无果的,我饱含热泪向往的,这一切的一切,像是一股浸在骨子里的热气,怕是不大通文墨的人,也会望之如饴吧!

曾记否,邓雅声寄给熊竹声的诗句,“平生从不受人怜,岂肯低头狱吏前。饮弹从容向天笑,永留浩气在人间。”一位江南女子,本该婀娜多姿的撑着油纸伞,在雨巷借一杯清茗,细数烟雨有几何。是天边的哪一片红云让她心中燃起了热切的火焰?“身不得,男儿烈,心却比,男儿烈。”在一片战火纷飞中,有着坚强,存着倔强,抱膝灯前影伴身也从未减少她对革命的希望。该厌恶那颗突兀闯进其胸膛的子弹,留些清白在人间,可好?

君不见,夏明翰一如君子,温其如玉。在淡红的血色中,悄然觅得一张宁静的书桌,落笔“我一生无愁无泪无私念,你切莫悲悲切切泪涟涟,你别让子规啼血蒙了眼,别让泪水送儿别人间,我们没有罪,我们要斗争,从名门少爷到干古英烈。”没错,亦如在大明,袁崇焕拿起了文人的刀。而夏明翰又有哪点逊色!他愿的是,这大地一片清明,旭日高升。愿的是江南多雨带油伞,盛夏可以轻摇扇。愿的是无忧无病心长常,无风无雨长相欢。愿的是“跻彼公堂,称彼兕觥。”年年多聚再无离散。是了,这盛世,也的确,如他所愿!

再回首,赵一曼女士写给孩子的信历历在目,“我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干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牺牲的。”乱世流离啊!硝烟弥漫呵!该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会有这样的从容。记得有人日丽中天,有人蝇营狗苟,有人借伞披蓑,而你,赵一曼,莫非是从鉴湖来的?是了,日没足能过隙,风无形而可扶,玉是软玉,雪是温雪,她不是万千气象里的沧海六鳌,而是青天一鹤,足够了精神。

大庾岭上梅,南枝落下,北枝开。一封封红色家书,直指心灵,带给我们的,是劈向黑暗的启蒙之剑,是至善至美的人性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