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阅读推广 > 悦己读书会 > 共读一本书 > 正文

第77期​:《我与地坛》

【来源: | 发布日期:2022-03-15 】

 悦己读书会第77期:《我与地坛》

微信图片_20211124203219

简介:

《我与地坛》是一部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作品,该书主要讲述了作者史铁生在突遭不幸双腿瘫痪后对于生死的深沉思考。作者是一位身残者,在一座废弃的古园对自己所见到的人生百态所发出的感悟、思索,悔恨在母亲过早去世后才理解母爱的无私和伟大。作者以地坛作为寄托自己情感与发泄情感的地方,同时也是思考人生的佳境。

书评1:

白驹过隙

地坛仍在

思念的亲人却已离开;
时过境迁
地坛已不在

寂寥的困扰却还仍在;
光阴荏苒
秋月春风不断袭来

纷乱的思绪还在等待。

只想告诉你

空中飞舞的尘埃

也能飘落在睥睨跌宕的站台!

林夕

书评2:

“未曾哭过的人,不足以语人生。”我想史铁生的人生大概就是这样。

史铁生在狂妄之年被剥夺了肆意的资本。一双废腿,把他困在荒芜之境;一个轮椅,把他囚在方寸之地。从此,他的世界黯淡无光。仿佛是宿命的味道,仿佛是那古园在等他。从此,他寻到了自己的轨迹。

在这寂然的地坛中,他细听那动听悦耳的蝉鸣,他观察那亘古不变的太阳,他静静地感受,慢慢地走过,他的车轮走过了平坦泥泞,走过了春夏秋冬。在一次次心灵与死神的斗争中,拒绝了死亡,懂得了生命,最终他明白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他或许参悟了生命,但过早地承受了一切。“母亲已经不在了”,轻描淡写,但却令人感到异常沉重。他失去双腿,沉寂在自己的悲伤中,却不知 “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他取得的成绩,母亲永远也看不到了。

泰戈尔说:“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炼,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唱。”我想任何人都应勇于直面挫折,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实现自己的价值。(刘心平)

书评3:

对史铁生的初次记忆,是初中课文中他母亲撕心裂肺地叮嘱“好好活”。照片中史铁生坐在特别的轮椅上,笑得灿烂。

与天坛相比,地坛属实算不上出名。但多亏一个摇着轮椅的年轻人走进了园中。他孤独而倔强地行走,走过生,却渴望死;走过绝望,却寻找希望。后来他开始写作,写秋天里母亲的诀别,写自己看地坛古殿檐上风铃声响。将地坛的故事融进他的每一段叙述,也只有他能写出这样深沉、顿郁的叙述——没有繁复华丽的词藻,也没有故作高深的技巧。韩少功说,“《我与地坛》这篇文章的发表,对当年的文坛来说,即使没有其他的作品,那一年的文坛也是一个丰收年”。

触动心灵的就是,史铁生有一次出去又折返回来,发现母亲还在那里站着。还保持着与他告别的姿势。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

不苦不甜,已是人生难得滋味。命运是怎样一回事,对于二十多岁的学生来说,未曾经历过风雨磨砺,很难承受生与死这样宏大的人生命题讨论。“对,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过程的美好与精彩”。得到多久才能真正明白,人生真的没有那么多值得伤春悲秋、苦大仇深的事。                                       (张其航)

书评4:                                  

如果不是读书会共读这本书,我可能几年内,甚至几十年内都不会读到这本书。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惊喜,原本以为是难懂的散文,翻看了几十页后,才发现这是作者对自己过去的回忆,对母亲的思念,对幸福的思考。易读懂的白话文,穿插着作者过去的小故事,故事里饱含真情。文中作者不断提到一句话“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细品此句,母亲是多么的伟大啊,她总是担忧着,自己儿子找不到活下去的意义;她总是希望着,自己儿子能够做他能做的喜欢的事;她总是努力着,让自己儿子重回平静。噢,我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歌颂这伟大的母爱,以我目前的文字功底,怕是难以用文字表达。

文中提到“上帝从来不对任何人施舍‘最幸福’三个字,他在所有人的欲望前面设下永恒的距离,公平地给每个人以局限。”这句话富含哲理性,令我深思。幸福总是相对的,人之所以不幸福,那是因为不具备幸福的能力,他们总是向上比较,嫉妒那些比他们优越的,忽略那些在乎他们的。但是其实只要把握自己所拥有的就能获得幸福,就像我至少现在四肢健全,可以在一个不错的大学读书,这就是幸福。

这本书其实是有很多值得去理解去思考的,它需要我们慢慢的品、细细的悟。(范竣骞)